王海滨同志荣获第七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阅读: 999+

    近日,中国地质学会第七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终评会议在北京召开,我院地质分院院长王海滨荣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野外地质工作者奖——我国地质学界青年的最高荣誉奖之一,也是当届年纪最轻的获奖者。 

    1975年出生的王海滨,从事野外地质找矿事业已近20年,足迹遍布了八闽大地的大部分深山老林,先后主持开展了福建省大田县上蔡矿区铁铅锌硫矿地质普查~详查、福建省大田县旺建矿区银定坂矿段银多金属矿详查等多个中大型地质项目。不到40岁的他,已是“老地质队员”,为院地质找矿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王海滨352.jpg

    王海滨在勘查过程中,善于结合扎实的地质勘查专业理论知识,认真研究各矿区成矿地质条件,运用国内外地质找矿新理论、新方法大胆进行创新,对地质资料进行细致分析,得出地质找矿科学论断。无论是野外现场工作还是室内报告编制,他以近乎严苛的态度要求自己,大胆猜想,小心求证,野外现场不放过任何微小的发现,编制报告对所有数据进行反复校对复核经地质工作,他所主持的多个地质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成果。2004~2006年,他主持开展福建省大田县上蔡矿区铁铅锌硫矿地质普查~详查工作。在勘查过程中,运用滑覆构造理论分析,提出矿区矿体受构造影响,虽然浅部矿体沿倾向有变薄或尖灭的趋势,但向深部应有厚大矿体存在的可能,并对深部矿体可能存在的部位进行大胆推测,经钻孔验证,在深部发现一处中型层控矽卡岩多金属矿床,改写了前人认为深部找矿前景小的结论。项目普查及详查报告分别通过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及福建省国土资源评估中心评审,提交了铅锌矿石量272.10万吨,铅锌金属量17.74万吨,硫矿矿石量203.36万吨,磁铁矿石量700.25万吨,矿床潜在经济价值达70亿元以上。2007~2009年,他主持开展福建省大田县旺建矿区银定坂矿段银多金属矿详查地质工作。通过对地质资料的精心细致分析,充分收集对比区域物探资料,野外认真仔细的观察,并结合区域成矿规律加以综合研究,提出矿区西部花岗岩应为盖层,做出花岗岩下部应有隐伏矿体存在的推论。经两年多地质勘查工作,在花岗岩下部探明一处半隐伏中型银多金属矿床,矿床潜在经济价值达50亿元以上,为邻近地区深部找矿指明了方向。提交的详查地质报告通过福建省国土资源评估中心评审,提交了(332+333)矿石量186.06万吨,银金属量214.52吨,铅锌金属量5.99万吨。近年来,他主持的地质项目中有2个获得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个荣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第十五届优质地质报告二等奖,所参与的福建省武夷山市桃棋矿区东矿段石墨矿详查荣获2010年度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 

    2010年初,凭借精湛的业务技术水平和杰出的工作能力,王海滨被聘任为院地质分院分院长,他思路清晰,讲求实效,善于变通,除担起繁琐的日常行政管理事务外,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各类勘查基金,一方面坚毅果敢地带领分院技术人员积极开拓地质勘查市场,在省内多个区域承接地质勘查项目,院地勘市场稳步拓展,地勘产值取得突破并保持在高位,确保了院地勘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同时,他依然经常深入野外生产一线,认真研究各矿区成矿地质条件,进行安全检查与技术指导,常对生产过程中的发现的疑难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并对下一步工作做出科学部署。近几年,院先后发现建瓯井后特大型优质叶腊石矿床、屏南秋园中型银多金属矿床、永泰前洋中型铅锌矿床、清流赤坑中型萤石矿床等一批中大型矿床,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保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王海滨热爱地质事业, 他的身上继承了老一辈地质学家严谨治学、重视实践、服务社会的光荣传统,具有“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和学风,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和地质工作中“三光荣”精神,是青年地质工作者的楷模。他是难得的青年科技人才,也是我院地质科学技术进步的带头人之一,曾多次被授予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1年10月还荣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三届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银锤奖。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我院地质工作者第二次摘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在地质领域屡获殊荣,是对我院近年来在地质领域贡献的高度肯定。

 


(综合办公室 张爱华供稿)